教代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主管理 > 教代会 > 正文

刘湘溶在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人:日期:2011-12-19 00:00:00浏览数:

聚精会神抓质量 科学发展上水平

——在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

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

(2011年12月1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党委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第二次会议以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两年学校事业发展回顾

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十四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的两年,是不平凡的两年。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显著。

(一) 优化学科结构实现新突破

两年来,学校继续坚持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在学科的调整优化上实现了新突破。

2010年,通过全国第十一批学位授权审核,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17个增加到3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由8个增加到14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6,全国地方师范院校和湖南省高校分别排名第3,湖南省属院校排名第1。学位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为我校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010年,学校圆满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期验收,9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得优秀评价;顺利通过了“十一五”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14个省级重点学科被评为优秀;2011年,学校还启动并完成了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

2011年,学校根据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和需要,进一步调整省级重点学科结构,新增了3个首批“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是我省获批学科最多的高校。此外,学校还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共争取到了7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

(二) 狠抓培养质量获得新成效

两年来,学校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将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坚定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和质量强校之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喜获新成效。

2010年是国家第一期“质量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项目资源减少、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种压力,学校努力挖掘潜力,大力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努力,我校“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建设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获得7项国家“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大类覆盖了国家“质量工程”可申报的全部项目类型。目前,实现“质量工程”项目全覆盖的师范大学全国仅6所,其中,部属师范大学4所,省属师范大学2所,我校是仅有的两所省属师范大学之一。此外,学校有20个省级特色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对8个立项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今年11月,学校主动申请接受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以中南大学副校长李桂源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我校的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以此为契机,以评促建,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水平。2011年,学校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目前,学校已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地方师范院校和省属院校中遥遥领先。

同时,2011年,学校以“四位一体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为契机,开设了“至善讲堂”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目前“至善讲堂”已成功举办了10多场讲座,讲座专家包括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萨里大学莱茵哈德•巴赫曼教授、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著名企业家、华天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纪明先生等,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和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校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100场左右高水平的讲座,把“至善讲堂”办成具有湖南师范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阵地,办成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知名品牌。

2011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了系列优秀成绩:在全国第12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选送的12件作品全部获奖,团体总分成绩居全省高校第1名、全国高师院校第3名、全国高校第12名。在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两年来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1项。2011年,我校还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论坛,得到省教育厅和兄弟院校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创新教育的成果。

此外,我校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高就业率。2011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84.67%,比往年高出4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为22.58%,比2010年高出0.52个百分点。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继续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

(三) 强化科研创新再上新水平

两年来,学校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着力点,不断强化科研的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推动科学研究上质量、上水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两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这是我校继2007年后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0项,2010年立项34项,立项数和资助数创我校历史新高,首次跃居全省各高校首位;2011年立项26项,再次位居全省首位。获得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两年来,学校新增主持国家“863”、“973”、前期研究和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子项目共计1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两年来我校共发表SCIE收录论文511篇,EI收录论文189篇,科学引文索引被引742篇2040次,居全国高校第60名。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

在社会服务方面,2010年,学校提出了产学研24字方针,即“把准方向、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多元并举;软硬兼施、循序渐进”。2010年年底,学校召开了首届产学研合作大会,来自湖南省9个地州市领导和省内外35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并成功签约。2011年4月,学校又实现了与湘西自治州产学研结合的全面对接,通过政府和学校搭台,让学院和企业牵手,达到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目的。目前,学校基于资源整合、研究基础和应用前景等综合考虑,在产业方面,确定了刘筠院士的“鱼”、梁宋平教授的“毒”、姚守拙院士、夏立秋教授的“药”、出版社的书等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决策咨询方面,正在研究制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省委省政府在决策中参考乃至采纳,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四) 推动师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两年来,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依托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工程计划,构筑优秀人才平台,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截止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540人,其中教授386人,副教授5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1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0.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2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215人,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51.8%,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了79.8%,分别比2009年底增长了6.9、6.6、7个百分点。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909人,占教师总数的59%。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两年来,学校重点引进了学科高水平青年人才3人,新增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芙蓉学者讲座教授3名,潇湘学者特聘教授3人。目前,学校拥有的“长江学者”和“芙蓉学者”数量分别居全国省属师范院校和湖南省省属高校之首。三级(国家、省、校)、五类(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芙蓉学者、潇湘学者)讲座、客座教授体系逐步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已成体系,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五) 完善校园建设呈现新景象

两年来,学校累计完成投入资金7600万元用于新建教学科研大楼和其它教学科研设施,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体育学院体育馆、木兰路西侧学生公寓、木兰路西侧学生食堂等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化学化工学院实验楼已经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在建设项目有木兰路东侧学生公寓、美术学术专家创作楼等,木兰路东侧学生公寓将于2012年7月竣工,2012年9月可以安排学生入住。

两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800万元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大楼、学生宿舍的维修与改造,幼儿园、附小、校医院、体育学院武术楼等老建筑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2950万元,启动了二里半校区电力增容工程,该工程于2011年已经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800万元。二里半校区电力由9175千伏安增加到15870千伏安,电力增容6695千伏安。2011年,投入近440万元的咸嘉湖校区电力增容项目已经立项并将于2012年正式实施。同时,学校继续加大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力度,教职工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两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教学科研大型设备(单价大于10万元)35台(件),增加资产值1700多万元。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已经超过5.3亿(不包含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两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140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学校图书资料进一步丰富,现有藏书350余万册,引进外文文献数据库33种,中文文献数据库37种,自建特色数据库4种,电子图书折合馆藏量达180余万册,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等多学科性文献相结合,学术性高、研究性强,能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藏书体系。同时,学校共投入500万元,用于加强校园网的建设,通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信息传递,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六) 扩大对外交流拓展新领域

两年来,学校坚持以国际化为取向,推进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扩大了学校在海内外的影响。学校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新发展了31所境外友好大学;积极构建留学生教育平台,已建设成为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受点,是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华文教育基地。目前,学校在校留学生规模达500人,相比2009年提高了20%,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并涵盖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积极聘请高水平外籍专家,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多名境外高层次学者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被聘为“湖南省特聘专家”和“海外名师”计划。学校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师生数成倍增长,是2009年的2倍;同时,还新开拓了优秀本科生插班奖学金项目、欧盟Mover等多个交流项目。

(七) 深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纲要》指出高校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两年来,学校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在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建章立制。学校全面开展了规章制度的清理和废、改、立工作。44项规章制度被确定继续沿用,21项予以废止,修订完善15项,新制订30项。经过努力,现行的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均作了进一步完善,确保了学校决策的科学高效。二是进一步强化管理。学校抓住这次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改革的契机,科学设岗,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全面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学校内部机构,科学划分和配置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利,工作效率正在逐步提高。三是进一步推进分配体制改革。目前,学校正在按照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做增量、调结构、促和谐”的改革方针,稳步推进过渡性绩效工资改革。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学校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凝聚了人心,为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八) 加强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两年来,学校全面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2010年5月,学校胜利召开了中共湖南师范大学第九次党代会。大会认真总结了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党委和纪委班子,为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必将对我校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0年6月,学校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我校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突出贯彻落实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这一主线,立足实际践行“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四个准确把握”的工作要求,在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中深入开展开展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激发了干劲,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两年里学校“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开局良好。这两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两年,是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两年,这些可喜的成就凝聚了全体师大人的辛劳与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校友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两年的历程令人难忘,经验弥足珍贵。主要有四点: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两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聚精会神抓发展,一心一意求发展,积极推动了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是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办大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办学科,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发展的主线。两年来,学科以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强化了学科意识,增强了学科实力,提高了学科水平,扩大了学科影响。实践证明,我们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做法是正确的,未来我们仍然要坚持不动摇。

三是始终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国家“质量工程”已经圆满实施了第一期,我们的主要体会是: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两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质量至上”,将质量意识深化、扩大和渗透到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管理改革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学校不论是“质量工程”建设,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才强校为动力。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大楼,更需要一流的大师。两年来,学校继续贯彻“先走一步”的人才建设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启动了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引进计划,为学校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与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的既定目标相对照,就目前来看,我校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水平学科建设仍显滞后。与国内外一些高水平大学相比,尤其是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平学科相比,我校的高水平学科数量还不够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大学科、学科群的集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反映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方面,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学科整体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人才培养任务仍然繁重。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强化,专业之间的融通急需拓展渠道,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从事实验教学和学科教学论教学的教师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师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与学术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分层分类培养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协调一致性有待增强。

四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相对较少,原创性研究能力有待增强,对重大项目的管理模式、评价机制、支持措施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够突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研究成果链尚未形成;高层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有待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产业的政策研究不够,缺乏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强有推动力,参与或影响国家相关政策制定的意识与力量不够。

二、2012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工作的展望

2012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时期,是服务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和教育强省、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好2012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圆满完成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建设任务,科学规划和继续推进学校“十二五”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不打算全面报告学校对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思考,这些考虑和打算已反映在提请各位代表审议的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讨论稿当中,我现在择要讲一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 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蓝图

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首先要求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我校作为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建设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是我们自觉的选择,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总结学校“十一五”规划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目前,学校在充分调研、紧扣校情的基础上,已经编制一个“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已经发放给大家,我希望各位代表认真审议这个纲要讨论稿子,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小组要进一步认真归纳这些意见和建议,并充分反映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去。

(二) 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学科建设是一个事关学校之长远、之全局、之根本的问题,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为过。2012年是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验收之年,能否确保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整体验收,并顺利进入下一轮建设,对于我校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去年下学期我们接受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的中期检查。专家组对我校“211工程”建设中期效益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

从建设周期来看,离三期建设项目整体验收所剩时间不多,形势紧迫。对此,我重申几点要求: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二是组织落实要到位,三是迎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要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立足“十二五”,做好三期与四期建设前后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厘清建设思路,把握建设重点,制定四期建设预研究方案。此外,“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的验收也将很快展开,这两项验收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未雨绸缪,早作部署,统筹协调,以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效,在确保所有国家重点学科验收通过的前提下,力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行列。

(三)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质量工程”,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着眼点,始终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立足点,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撑点,始终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始终把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作为着力点,始终把加快国际化进程作为提升点,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身体健康、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尽管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成为精英,但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均须按照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贯彻到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

(四)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始终是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是我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学校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校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各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要积极参与国家与省各级各类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制度,继续致力于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建设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加强校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使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的领先学科,打造一支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五) 稳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我校是一所以文理科见长的省属地方师范院校,尽管我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自去年学校首届产学研大会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学院积极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合,产学研工作推进很快。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前提:产学研结合,学和研是前提,在大学绝不可悖离这一前提去搞所谓的产。高校产学研的价值体现在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服务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服务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全会的战略部署。作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湖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方面,我校应有所为、也将大有可为。我们既要瞄准国际前沿,综合集成优质学科资源,建成若干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若干水平高、资源共享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又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的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希望各位代表以主人翁责任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让我们在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