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主管理 > 教代会 > 正文

刘湘溶在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人:日期:2009-12-21 00:00:00浏览数:

为全面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

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征求意见稿)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刘湘溶

(2009年12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党委和行政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学校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三年学校事业发展回顾

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十四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改革、求发展,积极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三年来,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积极构建了一个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学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07年,学校顺利实施了“211工程”三期建设,传统与现代交融视阈中的伦理学重大问题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其哲学与比较研究、湖湘文化研究、英语语言文学比较与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蛋白质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物理、现代合成与分离分析化学、数学中的分析基础研究及应用等9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3500万元,省里承诺投入1.2亿元。目前,“211工程”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在研究方向的凝炼、标志性成果的产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7年,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果丰硕,顺利获批了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理论物理学、发育生物学和基础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学校国家重点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排第69位,在地方院校中排第5位,在全国师范大学中排4位,在湖南省属高校中排名继续保持第一位。三年来,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不但数量成倍增长,而且结构大大优化,理科实现大的突破,文理比例持平。

2007年,学校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化学和政治学等5个学科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率达100%,大大高出全国40%、全省70%的平均通过率。2009年,学校又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地理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达13个,居省属高校之首,在全国师范大学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地方院校中排名第5位。

此外,三年来,学校还新获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专业学位硕士点总数已达8个。

(二)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三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2007年,学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契机。通过建设,成功实现了国家级“质量工程”可申报项目的全覆盖,是目前唯一一所实现可申报项目全覆盖的湖南省属高校,是全国少数几所做到全覆盖的地方高校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实现全覆盖的省属师范院校。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有: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精品课程9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24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9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3名、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并成为全国60所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高校之一。

在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把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学理论成果。2009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中包括蝉联奥运双人皮滑艇冠军的杨文军、享誉世界的湖南师范大学龙狮队、世界大运会的跆拳道女子品势团队。在全国或全省的重要赛事中,我校共获得省部及以上奖项80余项。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我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即便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在全国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仍达到了91.5%。

学校在不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例,三年来,我校又有2篇入选,至此,学校已有4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地方师范院校和省属院校中遥遥领先。

(三)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

三年来,学校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着力点,不断强化科研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推动科学研究上质量、上水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三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6项(2009年尚未公布)。尤其是2007年,我校申报的“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我校和我省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2009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6项,创我校历史最好记录,其中教育学科单列项目4项,也创我校历史记录。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三年来,学校获国家973计划项目1个、973前期研究专项3个、子项目3项,获国家863项目6项(含子项),获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2009年,以我校为第一承担单位、由梁宋平教授领衔的研究项目“我国特有产毒动物多肽毒素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获批国家“973”项目,资助经费高达300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国家“973”项目,标志着我校在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此前,还有周宏伟教授、谢炳庚教授成功申报了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计划资助经费600万元。

三年来,学校累计到帐的科研经费约110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科研高速递增的发展态势。此外,平台基地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学校拥有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并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四)师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年来,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依托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工程计划,实行“三级两类特聘教授”制度,构筑优秀人才平台,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截止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544人,其中教授360人,副教授5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3.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2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186人,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44.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了72.6%,比2006年底增长了10个百分点。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31人,占教师总数的66.8%。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13人,“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人,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培养计划入选者300余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五)校园建设呈现新景象

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21575万元用于新建教学科研大楼和其它教学科研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05125平米,南院体育教学楼、文化出版大楼、高师培训楼、子弟学校实验楼、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量子实验室、树达学院学生公寓以及张公岭校区标准化田径场、上游村住宅楼等相继投入了使用,二里半学生公寓项目也即将竣工验收,预计明年3月份可以入住学生。

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5800万元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大楼、学生宿舍的维修与改造,资环与旅游教学楼、文史教学楼、外国语学院大楼、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楼、专家楼博士生公寓等老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学校继续加大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力度,使教职工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三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11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教学科研大型设备(单价大于10万元)65台(件),增加资产值2226万元。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将近5个亿。

三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250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学校图书资料进一步丰富,已从2006年底的317万册增加到目前的340余万册,增长了7.3%。同时,学校通过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加速了信息传递,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

(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学校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先进高校的创建活动。通过迎评促建,进一步增强了党建意识,凝炼了党建特色,并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湖南省高校党建评估。三年来,学校评选出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单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007年,学校制定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全面规划了学校文化建设,省委书记张春贤对《纲要》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在2007年第67期简报专题摘编了我校文化建设纲要,并在专门配发的编者按中强调指出:《纲要》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是可供全国高校借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2009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安排,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被确定为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在湖南重点了解情况的唯一一所高校。学校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师生员工得实惠、服务社会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求真务实,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任务,达到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

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公共管理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获教育部立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

(七)校友工作实现新跨越

2008年,学校迎来了建校70周年。校庆是学校的盛事,党委和行政对此非常重视,作了专门研究和部署,确定了指导思想和主题,提出了“八个一工程”的总体安排。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0月25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刘云山、陈至立、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欣然为学校题词,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和省委书记张春贤致信祝贺,省长周强出席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近万名校友返校与全体师生共襄庆典,共享荣光。同时,学校在庆典期间还成功举办了国际生命科学院士论坛、亚洲教师教育论坛和高水准的校庆文艺晚会等一系列主题庆祝活动,大批国际顶尖学者、知名校友齐聚。通过举办70周年校庆,学校充分展示了办学成就,全面总结了办学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增进了学校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友谊,做到了让校内师生员工满意、学校党委行政满意、广大校友满意、社会各界人士满意、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满意、海内外友好学校和嘉宾满意。总之,70周年校庆既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又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新起点。

(八)对外交流开创新局面

三年来,学校坚持以国际化为取向,推进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扩大了学校在海内外的影响。

2007年,在教育部、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学校与长期合作伙伴、俄罗斯国立喀山大学开始了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办孔子学院。从此,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列宁、托尔斯泰的母校再次勃发生机。2009年,我校被教育部列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点,这标志着我校留学生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教育水平。现在,每年有近千名各种形式的留学生来校学习,留学生学历教育层次实现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全覆盖。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三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三年,是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三年,这些可喜的成就凝聚了全体师大人的辛劳与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校友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三年的历程令人难忘,经验弥足珍贵。主要有四点: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于高校而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键是要结合大学实际加以贯彻落实。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从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做到统筹兼顾,注重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推动了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是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核心。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龙头,是大学发展的制高点,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高校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学科建设的竞争。因此,学科意识只能强化,不能削弱,这种意识,必须植入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头脑中,成为全校的共识。过去成绩的取得,就得益于我们紧紧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一核心,未来的发展,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这一点。

三是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大学,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三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先走一步”的人才建设理念,在学校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1000万人才专项经费,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只有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会真正达到人心畅快、人尽其用、人才辈出,使他们能够专心干事业,能够干成事业的目标。实践表明,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才会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高水平的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以及二者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我们把学科建设视作大学建设的中心,那么教学与科研便是它的两个基本点。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心,把握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三年来学校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把握好了这两个基本点。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相对照,就目前来看,我校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水平学科建设仍显滞后。尽管学校学科建设取得迅速发展,但与国内外一些高水平大学相比,尤其是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平学科相比,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仍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国内有地位的学科或学科方向的数量还不够多。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学科总体数量不够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好,大学科、学科群的集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二是学科水平还不够高,在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反映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方面,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有一定差距。三是综合实力还比较薄弱,制约了学校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学位点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尽管学校学位点建设保持了跨越式的发展势头,但建设任务仍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科点数量还不够多,尤其是一级学科的博士点数量还不够多。第二,学位点建设任务还很重。一段时期以来,学校部分学位点重申报、轻建设的弊端已经显现,学科梯队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等明显滞后,不利于学位点的长远发展,需要从根本上予以纠正和改变。

三是人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学科为依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院院士、大师级学者等高水平人才数量不够多。二是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均衡,有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相当紧缺,与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新专业的人才培养引进任务还很重。三是有雄厚科研实力和潜力的研究团队还不多,创新团队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是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学校科研成果逐年增多,但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能力方面还不尽人意,科研成果水平、获奖数量和级别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按照“拿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高层次的研究奖励”的“三高”要求,我们还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国家三大奖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还从未获得过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而科技进步奖自2003年刘筠院士等教授获得一个二等奖后,5年来榜上无名,在Nature、Science刊物上还没有以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章。

二、2010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工作的展望

2010年是实施学校“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对照学校“十一五”规划目标,许多规划建设指标和建设任务已经提前甚至是超额完成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众多的原因,还有一些规划建设任务没有完成,需要我们在2010年继续努力。因此,做好2010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圆满完成学校“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科学规划和持续推进学校“十二五”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进一步明确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战略

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制定好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此,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总结学校“十一五”规划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2015年远景规划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整改要求,深入调研,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科学地编制一个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做好这个工作,关键是要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要注重与学校“十一五”规划纲要相结合,二是要注重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二) 进一步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

学科建设是一个事关学校之长远、之全局、之根本的问题。如果说,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发展最耀眼的地方是学科建设,未来要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亦在学科建设。“211工程”三期建设已经进入中期验收的阶段,国家重点学科也将面临检查,2010年学校学科建设处在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211工程”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要进一步以“211工程”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学科意识,加强学科整合力度,强化学科纵向管理和横向协调,合理调整学科设置和学科布局;要进一步整合学科力量,通过组建跨学科的学科团队,全方位调动各个层面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协同合作,凝聚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重点学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需求。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监控,全面提高学位点建设水平,并且认真规划和组织好即将开展的学位点申报工作,确保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工作取得成功。(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历来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遇到了一些制约因素。对此,学校要引起高度重视,给予充分的关注,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认真分析学校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修改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相关制度,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人才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优化人才成长导向,提高人才待遇,围绕学科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先学科,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三) 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改革,提高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紧密围绕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切实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健全专项经费资助学生从事学术创新和应用开发的制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平台。同时,进一步研究、调整研究生管理体制与机制,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 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要加快构建与完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三大体系,强化精品意识,形成拳头产品。要制定和完善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搭建科研平台,制定产学研结合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学术研究、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整合科研力量,组建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事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的攻关,为推进富民强省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 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要以获批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点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外留学生规模,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留学生管理制度。要创造条件与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建设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合作培养优秀学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办好孔子学院,依托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力度,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 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近年来,学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总体上有所提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学校财力有限,政府拨款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学支出以及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导致我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此外,在学校内部,由于分配体制等众多原因,不同类别人员工资外收入的分配数额上差距较大。下一步,学校将利用国家即将出台绩效工资指导性文件的契机,重新审视学校包括二级分配体制在内的分配制度,适时调整办学收入的分配办法和比例,适度平衡学校各类人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工资外收入差距。同时,调整办学布局,整合办学资源,降低运行成本,促进深层整合,积极寻求从根本上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新思路、新举措。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但是仍存在种种问题,尤其是学生住宿条件较差,亟待进一步改善。今年留学生公寓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二里半学生宿舍等新的学生宿舍即将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进度,确保木兰路学生公寓明年如期交付使用,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以本次双代会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迎难而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