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女工青工 > 女性风采 > 正文

特级技师韩利萍:以“毫厘精神”托起航天梦的巾帼蓝领

发布人:日期:2018-10-24 00:00:00浏览数: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国庆长假,韩利萍还是食言了。“带着母亲出去”这个并不算太难的心愿,她一直没能实现。但对于母亲而言,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食言”:“她从没有双休,也没有节假日。”

再过几天,韩利萍将赴京参加中国妇女十二大。国庆假期,她一直忙于搜集整理姐妹们的建议。“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妇女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作为一名航天人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盛会,很自豪,但更觉责任重大。”

在以韩利萍命名的工作室里,“数控加工特级技师”“航天一院首席技能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三八红旗手” ……各种奖章和牌匾向参观者讲述着这位“大国工匠”的辉煌。

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听到直播画面中传来“发射成功”的声音,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治清华机械厂的韩利萍和她的同事们都不约而同欢呼起来。“以前觉得自己只是一名工人,那一刻,觉得自己是和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韩利萍和她的团队正是托举起长征火箭的“幕后英雄”。发射平台是火箭发射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发射前总装、测试、转场的各个环节,“毫厘之间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火箭无法准确进入轨道”。“四通均流阀”是长征火箭发射平台的关键控制件。火箭加注燃料以后将近600吨重量,发射前火箭的姿态调整控制全靠这个部件来完成。“这个关键部件,允许的最大公差是2丝,相当于两根蚕丝粗。加工粗糙度仅有1.6微米。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导致火箭无法准确入轨。”19把刀具一次装卡,73个孔要在两天之内不停机加工完毕。韩利萍和她的同事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超高要求。

1991年,20岁的韩利萍通过招工进入长治清华机械厂,循着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军工人。“入厂时基础差,只能白天干活,晚上学习。”但最初十年的铣工经历为韩利萍日后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初,中国航天装备迎来全面升级换代,数控机床代替了传统机床。“当时厂里的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上过高中的韩利萍成了第一批操作数控机床的工人。不懂编程,就从头学起,看不懂零件内部结构图,就用土豆、萝卜削出模型,一遍遍琢磨。

“人的一生中,所有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付出终有回报。”自称“打了十年酱油”的韩利萍终于在数控机床上找到了乐趣和随之而来的成就感。那一年,她获得了入厂以来的第一个奖状:全厂三八红旗手。

“一路走来是个中等生。付出很多,走的路虽然比较笨,但收获了自信。”当年“削土豆”的韩利萍如今早已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能高手。即便是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韩利萍也练就了一身“绝活”:通过聆听机床及刀具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和工件表面,她能准确判断出机床和刀具的运转状态。通过提前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刀具损伤和零件变形等问题发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也正是凭这些“绝活”,韩利萍将火箭发射平台上的关键部件“四通均流阀”加工合格率,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100%。27年来,韩利萍和她的团队,加工的这个关键零件,通过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天舟货运飞船”送上了太空。

2005年,当上班组长的韩丽萍,钻研业务的同时开始琢磨团队管理。“现在放眼全厂,考虑国家的产业创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新的工艺,新的技术,都必须自己带头,不断试验,不断创新。”在韩利萍的带领下,仅2012年至今,“韩利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就实现技术革新300余项,成功申报并获得11项国家专利,培训交流400余次,平均提高效率40%以上。如今,“韩利萍班组”已成为航天一院班组建设示范基地。这个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团队,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 “神箭金牌班组”称号,先后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航天金牌班组”“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韩利萍兴奋不已,“建设航天强国,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不懈追求的梦想!”报告中提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样让韩利萍备受鼓舞,“现在提工匠精神,非常必要。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航天事业,必须有这种精神!”

“一个好的工人,没有多年的积累是不行的。产业工人的培养是工业振兴的基础。”前几年,厂里有不少年轻人才流失,让韩利萍很是揪心,如今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让她倍感欣慰。“作为一名基层航天人和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我希望能发挥‘半边天’作用,继续传承工匠精神,并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