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主管理 > 教代会 > 正文

刘湘溶在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人:日期:2015-01-12 00:00:00浏览数:

深化改革 提升内涵 努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5年1月9日)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党委、行政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三年学校事业发展回顾

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十四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以来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来,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走内涵发展道路,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显著。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三年来,学校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学校制订了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教师教育改革专项研究,7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二是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化学、英语、法学和教育学等4个专业获批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其中化学、英语两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建设,4个专业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仅教育学专业就获9项国家级课题立项、29项省级课题立项。

三是狠抓实践教学改革。学校构建了以课内实验为主体、创新实验为特色、课外实验为辅助的“三·三”交互式实验教学体系,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2项。

四是注重课程信息化改革。学校形成了优质的、多层次的、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4门。

五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近9000人,适时成立了研究生院;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奖、助学金对研究生培养的激励作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3篇;获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217项。

六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学校大力实施大学生德育提升工程,获省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25项,获省级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20项,立项总数、结项优秀率均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团委获2013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努力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学术节、“未来教育家”竞赛、“师大之星”评选、“麓山论坛”、“至善讲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我校学子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5项,国家级奖项264项、省级奖项83项;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国际竞赛金牌2枚、银牌1枚,获国家级金牌88枚、银牌2枚,获省级奖70余项;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高就业率,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7%、考研率为25%;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继续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

(二)推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持续提升

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所在,学科建设则处于核心地位。三年来,学校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抢抓“2011协同创新计划”机遇,不断完善学科机制,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学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学校圆满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整体验收,在建设好现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同时,获批2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生物发育工程及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化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等3个学科相继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排名前1%,标志着学校向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学校新增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18个,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重点(工程)实验室(中心)5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长沙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截止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个,长沙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三是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9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社科成果文库项目1项,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可申报项目的全覆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茅。获教育部等部级社科项目100项,省级社科项目265项。出版学术著作284部,发表CSSCI论文1312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3篇,一级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71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新增主持国家“863”、“973”前期研究和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子项目共计1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单位排名第8)、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1项(参与6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我校共发表SCIE论文815篇,EI论文311篇,国际被引论文2750篇,被引用21086次,居全国高校第73名。获国家授权专利96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47件、外观设计2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24件。

三年来,我校共获资助经费38343.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30808.5万元,横向经费7535.2万元。

(三)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三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为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开展部校合作共建。2014年,学校成功争取到了与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项目。省委宣传部将连续4年以项目建设的方式支持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2014年支持的500万元已经到帐。

二是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学校组建了“湖南鱼类遗传育种中心”,获批专项建设经费1800万元;“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获批首批长沙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合作组建了20个校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三是积极做好成果推广工作。学校先后组织参加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湖南省环保产业供需对接会等成果推广活动,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总公司、湖南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频频来校洽谈合作。

四是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学校每年均有12%左右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师2000余人,成为全国培训基础教育管理人员人数最多、效果最好的单位之一;在认真办好直属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幼儿园的同时,与地方政府新共建了1所附属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附属蓝田中学、1所附属小学——湖南师大附属高新实验小学,支持附中新托管了3所实验学校,分别是附中高新实验中学、附中梅溪湖中学和附中耒阳分校。目前,学校共有附属中学7所、附属小学2所、幼儿园1所,支持附中与有关方面合作办有7所实验学校。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年来,学校践行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工程计划,构筑优秀人才平台,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一是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增大,并已见成效。学校制定了《湖南师范大学学科特区高端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引进了一批高端学术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共引进高水平中青年人才11名,其中学科特区高端人才3名,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各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对新进教师的人才待遇实行优才优酬举措,共引进博士(博士后)154名。

二是着力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创新研究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名、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8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6名、湖湘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入选者3名。

三是构建了以学识能力和业绩贡献为经纬的人才评价体系。学校制定了《湖南师范大学关于教师系列职称申报条件的暂行规定》,颁布了《湖南师范大学首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重学识、重成果、重贡献的积极导向,共对533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人员进行了调级。

四是着力改革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待遇。学校出台了《湖南师范大学过渡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加大了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力度;学校累计增加1.2亿元用于提高教职工福利与绩效工资,教职工整体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到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35人,其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2人,二级岗位人员124人;副教授5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8.3%;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949人,占教师总数的58.2%。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学校知名度显著提升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内在要求。三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实现了友好大学全球覆盖。学校新增友好大学33所,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合作办学、共建学术研究中心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截止2014年底,我校友好大学达135所,分布在36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对外交流格局。

二是推进高端引智项目。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教授哈罗德•克罗托先生,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院士罗多弼教授,美国社会学专家马克•力文教授等在内的4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和合作科研。2013年,受聘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长期工作的英国籍专家苏曼教授荣获中国政府最高荣誉奖“友谊奖”;2014年,苏文教授荣获湖南省政府“潇湘友谊奖”。

三是推进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校成立了“法语区研究中心”、“俄罗斯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美国研究中心”等8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我校依托上述中心向教育部申报的“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将面向全省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相关业务服务。由韩国“世宗学堂财团”设立的“长沙世宗学堂”正式落户我校,使学校成为我省对韩交流和研究的高端平台。

四是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2014年,学校长期来华留学生达687人次,比2011年多336人次,增长96%,其中学历生占45.8%,比2011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2013年,我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

2014年,学校携手湖南中医药大学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建圆光大学孔子学院,这是继喀山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后我校成立的第2所孔子学院,同时也是我国在韩国设立的第一家研究型孔子学院。

(六)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年来,学校坚持以改善育人环境为目标,以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狠抓校园环境建设。

在基本建设方面,学校共投入资金1.97亿元,建设11栋新建筑,其中已竣工7栋:木兰路东侧学生公寓、南院两栋学生公寓、化学化工学院大楼、美术学院专家创作楼、长塘山B区安置房,建筑面积达31411平方米;在建工程4项:体育学院游泳训练馆、图书馆扩建工程二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大楼、实验大楼南侧扩建工程,建筑面积达28200平方米。同时,学校实施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木兰路、工会至红楼道路、桂花路北段、田径场至学堂坡道路、桃花坪校区主道路、新闻与传播学院东向道路改造、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后坪改造全部实现了“白改黑”、“黄改绿”。通过道路改造,学校的校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在维修改造方面,学校共投入6825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大楼、学生宿舍的维修和改造,音乐学院德乐楼、工程与设计学院霓裳楼、老干楼、学生五舍等一批建筑旧貌换了新颜。2012年,学校投入270万元启动了咸嘉湖校区电力增容工作,咸嘉湖校区供电量由800KVA增加到1600KVA。2013年,学校全面启动了全国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工作,争取到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经费490万元。2014年,学校启动了咸嘉湖校区、桃花坪校区户表改造工作,两个校区家属区户表改造已经列入了政府改造计划;同时启动了二里半校区电力增容(二期)及咸嘉湖校区电力增容工作,通过积极与政府和电力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减免高可靠性供电费238.26万元。设立了后勤服务大厅、职工食堂等,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2014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授予学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仪器设备方面,学校共投入资金1.55亿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教学科研大型设备(单价大于10万元)101台(件),增加资产值3800余万元。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已经超过6.15亿元(不包含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在图书资料方面,学校投入资金210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投入350万元用于购买权威数据库,争取专项资金1200万元用于高校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学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学校馆藏文献与电子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纸质馆藏380余万册(含古籍文献20余万册),电子图书18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80多种。

在网络信息方面,学校共投入1000万元,用于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带宽由过去1.6G增加到了3.3G;同时投入400万元用于二里半校区无线校园网建设;2014年,学校利用中国建设银行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校园一卡通建设。通过建设,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传递,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三年来,学校改革发展事业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章立制工作取得新进展;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取得新突破;整改力度进一步加大,解决学生困难取得新成效,等等。限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事实充分证明,过去三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的三年,是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三年,这些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了全体师大人的智慧、辛劳与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校友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是学校新世纪以来提出的宏伟目标。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仁爱精勤”的优良传统,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必须将跻身一流、强化特色、注重内涵统一在办学实践中。

(一)坚持跻身一流

人类近现代史表明,大国崛起和大学崛起相辅相成。当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往往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目标迈进。创建高水平大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深入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律,把国内外现代大学的先进经验同我校实际相结合,把握好各办学要素的关系,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任务,努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二)坚持强化特色

在向综合化的推进中,师范院校可能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特色,但教师教育是其最基本的特色之一,或曰本色,这一特色只能弘扬,不能削弱。学校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汇入国家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才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始终把服务国家现代化作为办学的根本追求和师范特色的集中体现,自觉把高水平大学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舞台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入高水平大学前列。坚持强化特色,还要大力传承创新湖湘文化。我校是湖湘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和理论高地,传承创新优秀湖湘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就要努力继承和发展学校的办学传统。我们要认真总结各个时期的办学经验,恪守“仁爱精勤”校训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师资队伍为根本保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我们要十分珍惜学校长期形成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建一流;要大力弘扬“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实干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每个师大人的点滴努力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的新飞跃。

二、2015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工作的展望

2015年是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做好2015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圆满完成学校“十二五”建设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学校“十三五”发展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学校已经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发展既迎来了宝贵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新的形势面前,学校学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和跨学科集成创新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学校所处的方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推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以学校章程实施为契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过去,我们习惯讲管理,现在则强调治理,这一字之差,折射的是内涵之变,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民主治理、综合施策。我们要以《湖南师范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为契机,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使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健康有序运行。

(二)努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始终是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发展理念,将办学资源重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困扰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学术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动队伍建设,培养、支持、引进、流动并举;进一步改革完善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三)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不断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质量至上”,将质量意识深化、扩大和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进一步强化育人特色,推进优势转化,完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激励体系,引导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努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培育重大创新成果

我们要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完善三级四类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带头作用,提升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加大统筹力度,鼓励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多学科攻关,在学科边缘地带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进一步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有组织重大科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提升联合攻关能力,力争推出一批对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五)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作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湖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方面,我校应有所为、也将大有可为,要努力建设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思想库、智囊团。既要瞄准国际前沿,综合集成优质学科资源,建成若干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若干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又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

各位代表,同志们,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希望各位代表以主人翁责任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让我们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献礼!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