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湖南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蒋洪新
(2015年12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党委、行政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一、2007年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回顾
自2007年6月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行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谋全局,抓改革,促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坚持人才强校、学术立校、改革兴校、民主治校,深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质量生命线,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96项,其中包含精品课程10门、国家大学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其中二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基地2个、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主编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30部、有“马工程”重点编写教材专家7人,是第一批全国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之一,项目数居湖南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同时,学校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成立了研究生院,通过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在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八年来,学校共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我校学子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7项、省级奖项320项;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新增全国百优博士论文3篇,总数达到5篇,居全国高师院校第4位;新增湖南省百优博士论文41篇,总数达到54篇,稳居省属高校第1位;本科生录取分数线稳居湖南省属高校第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是优秀的。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即院士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12名院士,今年虽然没能有在职教授晋升为院士,但校友中就有2人,我相信今后还将会有更多。
(二)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学科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化学、物理、临床医学3个学科相继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排名前1%,这标志着学校向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获批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学科、22个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上述学科均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或省里组织的验收;学校以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同时,争取到了7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个,新增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新增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是湖南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总数达到18个,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学位点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有17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8个专业学位点,拥有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5个,交叉学科2个,学位点类别和数量在省属高校和同类师范院校中均名列前茅,学科专业布局在省属高校中是最有优势的,这些学科平台是我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为冲击国家一流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推动科学研究上质量、上水平。八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34项,其中,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14项,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可申报项目的全覆盖,社科立项总数居湖南省高校第1位,全国地方师范院校第2位;出版学术著作1024部,发表CSSCI论文4962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6篇,一级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23篇;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励85项,其中一等奖8项。学校新增主持国家“863”、“973”前期研究和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子项目共计5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1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单位排名第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9项;尤为可喜的是,今年9月18日,我校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刘红荣教授的论文被《Science》正式发表,这是我校科研成果首次登上《Science》,也是截至目前,湖南历史上第一篇同时以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名义发表的最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对我校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平台基地建设方面,学校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科研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方面显示出不俗的实力,有了突破性进展。
(四)师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师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八年来,学校新增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0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团队2个;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3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6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7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40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2007年的22.4%上升至目前的51.0%,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拥有湖南省二级教授125人,占全省二级教授总数的14.85%;三级(国家、省、校)、五类(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芙蓉学者、潇湘学者)讲座、客座教授体系逐步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已成体系,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五)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与企业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提出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多倍体鱼类研究、蜘蛛毒素多肽药物研究、微生物农药研制、水稻新品种选育、中药标准品制备、化工新材料研究、湘绣创新研发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可观效益;在决策咨询方面,建有道德文化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旅游研究院、俄罗斯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省委宣传部与我校共建新闻学院,湖南省教育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落户我校,学校被省委确定为首批7个重点智库之一,研究成果多次被省委省政府在决策中参考和采纳,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国培、省培工作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新增合作共建的附属中小学5所;附属湘东医院已成为湘东地区最大的医疗中心和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的紧密型临床医学院医教协同成效明显,为我省基础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办学基本条件大幅改善
学校坚持以改善育人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狠抓校园环境建设,办学基本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八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4.02亿元用于新建教学科研大楼和其他教学科研设施,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体育学院教学楼、里仁楼、高师培训楼、南院体育教学训练综合楼、化学化工学院教学实验大楼、美术学院专家创作楼、南院学生公寓、木兰路(西侧)学生公寓等均已投入使用,体育学院游泳教学训练馆、逸夫图书馆扩建工程(三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大楼等即将投入使用;同时,学校实施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木兰路、工会至红楼道路、桂花路北段、田径场至学堂坡道路、桃花坪校区主道路、新闻与传播学院东向道路改造、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后坪改造全部实现了“白改黑”、“黄改绿”,校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累计投入1.64亿元顺利实施了水电改造、电力增容、维修改造等校园基础设施项目,音乐学院德乐楼、工设院霓裳楼、文学院大楼、外国语学院楼、新闻与传播学院楼等教学楼、老干楼、学生公寓、江边三舍以及教职工宿舍等一大批建筑旧貌换新颜,学校还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累计投入近4亿元资金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已经达6.73亿元(不包含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已初步形成;累计投入0.64亿元购买图书资料,用于图书资料、数据库和数字教学资源中心项目建设,馆藏文献与电子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纸质馆藏380余万册(含古籍文献20余万册),电子图书180万册,订购中外期刊3000余种,各类文献数据库90个。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天马学生公寓的回购已正式签定协议,有关资产移交工作即将完成,湖南省艺术职院南院校区的购买也取得重大进展,两个项目在大学城黄金地段占地106亩,望城区湖南省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顺利推进,购买和租用土地140亩。校园一卡通、二里半校区无线网相继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运行,校园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七)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
学校坚持以国际化为取向,推进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扩大了学校在海内外的影响。八年来,学校新增友好大学77所,学校友好大学和合作科研机构达141所,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对外交流格局。学校先后成立了“法语区研究中心”、“湖南省俄罗斯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美国研究中心”、“英国—爱尔兰文学研究中心”等8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依托上述中心,我校还成功向教育部申报了“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并面向全省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相关业务服务;由韩国“世宗学堂财团”设立的“长沙世宗学堂”正式落户我校,使学校成为我省对韩交流和研究的高端平台;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教授哈罗德·克罗托先生,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院士张隆溪教授、罗多弼教授,美国社会学专家马克•力文教授等在内的300余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和合作科研;在韩国圆光大学、美国南犹他大学各新建孔子学院1所,孔子学院总数达到3所;加大了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的力度,具有海外学习、进修等经历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派遣交换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等200名以上,长期留学生数现已达到800人。学校被授予“全国来华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百人计划”英籍专家苏曼教授荣膺201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苏文教授荣获2014年度湖南省政府“潇湘友谊奖”。
(八)教职工福利待遇明显提升
学校高度关心教职工利益福祉,大力实施了系列民生工程。八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分配体制,先后6次提高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的绩效工资和福利待遇标准,累计增加各类人员经费达1.77亿元。先后完成了二里半校区、张公岭校区和南院校区天然气开通工作,先后完成了二里半校区、张公岭校区和南院校区天然气开通工作,完成了全校364户住房产权证的办理工作,发放住房货币补贴2947万元;5899名教职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保险总金额达到1210万元,报销总金额达到484万元;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困难与问题的解决,每年以“奖、勤、贷、补、助”等方式资助学生的资金近5000万元,尤其是学校于2014年投入近1亿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宿舍条件以及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得到了教育部和湖南省主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学校高度重视安全维稳和综合治理工作,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经验得到推广,2013年入选首批“湖南省平安高校建设立项单位”。
(九)大学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多项成果获得全国和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于2015年获得省委领导批示肯定,中宣部、教育部以及省委有关刊物进行了推介;在学术文化方面,学校“至善讲堂”、“麓山论坛”、“同心讲坛”邀请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文化素质讲座;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学术节、未来教育家竞赛、师大之星等特色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凸显;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评选出了校园八景,与长沙市政府共同修缮了抗战文化园,并以抗战文化园为依托,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学校抗战文化园已成为全省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坚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全面开展了规章制度的清理和废、改、立工作,修订完善制度40余项,新制订规章制度60余项;2015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章程》经省教育厅核准后正式实施。通过岗位设置与聘任改革,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正在进一步提高,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
(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学校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政治保证。2010年、2015年,学校先后召开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认真总结了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政治保障;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作风建设,集中清理整治了一批“四风”突出问题,三公经费支出压缩50%以上,一些基层、师生长期关注和反映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回应、解决。学校党委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条规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多次荣获“湖南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学校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并作为全省6个代表单位之一向中央领导同志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的专题汇报,受到充分肯定;独立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学校累计获得提升工程省级立项项目70余项,项目经费总额达140余万元,立项数及结项优秀率均居全省高校前列;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4年受到中宣部、团中央表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学生工作部星网获评“全国高校十佳思政教育类网站”,“星空”网络文化工作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主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学生申请入党的比例保持在90%左右。近年来,先后涌现出“全国师德标兵”、“时代楷模”段江华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胡王骏雄,“湖南省百优共产党员”、“孝心女儿”邓雪凤等一批先进师生典型。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八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八年,是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八年,这些可喜的成就凝聚了全体师大人的辛劳与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校友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往事历历,可堪回首。过去八年来的历程令人难忘,经验弥足珍贵。主要有四点:
第一,学科建设是核心。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龙头,是大学发展的制高点,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学科建设的竞争。八年来,学校抢抓“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机遇,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了学科意识,增强了学科实力,提高了学科水平,扩大了学科影响。实践证明,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做法是正确的,未来我们仍然要坚持不动摇。
第二,人才强校是保障。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大楼,更需要一流的大师。建设高水平大学,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尤为关键。八年来,学校始终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实践表明,“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会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提高质量是关键。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八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质量至上”,将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深化、扩大和渗透到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管理改革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推动学校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四,内涵发展是动力。随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如何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自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八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仁爱精勤”的校训为指引,发扬实干精神和团队精神,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实践证明,内涵发展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与学术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学科数量还不够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大学科、学科群的集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办学空间严重受限,学生住宿条件亟待改善,学生活动场所仍然不足;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教职工福利待遇偏低;教学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和网络安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教师存在不专心“教书”、只“教书”不“育人”,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多;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强,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我们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努力解决!
二、未来学校工作展望
今年11月7日至8日,学校召开了第十次党代会,科学规划了学校发展宏图,并且提出了“五个发展战略”:即实施内涵发展战略,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以特色促进发展,以发展强化特色;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创新驱动,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更高的起点、更广的视角、更新的举措来审视、规划和推进学校的发展,不断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尊重师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相互依存、共生共济的和谐校园。
“五个发展战略”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当前,学校发展既面临着巨大挑战,又迎来了宝贵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在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学校所处的方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努力推进学校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影响力
质量问题几乎涉及学校发展方方面面,但关键指标有三个:一是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一所大学,关键要培养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是篇大文章,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全校所有部门、所有工作,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到后勤保障等,都要全方位关心、关爱、服务学生的成人成才,对于那些倾力教学一线并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学校将采取切实的措施,在职称评聘和绩效奖励方面给予倾斜和褒奖。二是要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通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瞄准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争取在国家科技三大奖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要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如果说“211工程”是我们的旗帜和品牌,那么一流学科则事关学校发展的命脉,是核心利益所在。我们要举全校之力,统筹全校资源,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中抢占有利位置。只要这三项指标占据了制高点,学校就会在全国高水平大学中占据有利位次。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层次和水平,从而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提升学校辐射力
办好教师教育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我们要继续高举教师教育大旗,科学制定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完善师范类专业体系建设,不断巩固教师教育在全省的龙头地位。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课程与教学论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全省教师教育工作大局,以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养为重点,全方位开展辐射全省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合作,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品牌效应。继续做大做强附中、附小、幼儿园的优质教育品牌,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有效模式,进一步发挥其对全省及周边省份基础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学校推动力
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曾说:“学校的最后成功,就靠师资”,道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的重要性。规划和推进学校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师资,我们要在全国高校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教师一定要出色。为此,我们一是要从体制机制上打破不利于师资建设的束缚,革除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弊端,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以《湖南师范大学章程》及其配套制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师资培养体制机制,探索试行校聘教授、副教授办法等既客观公正又务实有效的人事制度。二是要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稳定力度,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三是要进一步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改善教职工待遇的同时,要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制度的激励、鞭策和导向作用,在全校形成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校驱动力
高校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大力加强省、校两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学研究的协同作战与联合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努力促进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效力,聚焦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撑国家、行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凝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创新创业激情,使创新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质、师生的精神追求,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五)进一步改善师生工作学习条件,提升学校凝聚力
学校将积极向各方争取支持,进一步开源节流,按照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即使教职工平均绩效年均增速在未来五年内不低于10%,达到并保持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并切实解决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完善师生体育活动场馆和设施,重点改善学生学习、住宿条件,逐步解决空调进宿舍等学生关切的问题,并认真做好一年一次的教职工体检工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妥善处理事业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体系。逐步实现精细化、简约化的多校区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方便优质的服务,努力营造尊老敬贤、关爱师生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相互依存、共生共济的和谐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年即将过去,又将迎来新的一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召开这次教代会,这也预示了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将面临种种挑战,但是我们的前景广阔,发展的潜力巨大,美好的前程鼓舞人心,希望各位代表和同志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的新局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