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师德标兵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争先创优 > 十佳师德标兵 > 正文

湖南师范大学第二届“贵联十佳师德标兵”李育民事迹简介

发布人:日期:2016-10-24 08:07:23浏览数:

近日,经第九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终审委员会审定,李育民教授的《中国废约史》获准立项出版资助。该著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他完成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时七、八年,艰苦耕耘,撰写书稿80余万字。多年来,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宽厚待人,在师生中获得广泛好评。

李育民教授经过了一段曲折的人生历程。1953年2月,他出生于湖南耒阳,上大学之前,在农村种过田,在部队扛过枪,退伍后还曾在铜矿做过电焊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大学的向往、对历史专业的爱好,当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抱着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参加高考,顺利地考入我校历史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入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林增平先生。1985年1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教学。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省首届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黄兴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作为一名教师,李育民教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在湖南师大任教20年,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政治学”、“辛亥革命史”、“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等课程,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平均每学年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达1236学时,其中授课每学年435课时,大大超过院平均工作量和平均课时。

在本科教学中,李育民教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讲授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内容扎实。他不仅补充大量史料和新的内容,还介绍最新学术动态,听过课的学生均有丰富充实的感受。他教授中国近代史,每个学生都会认真作好笔记,一个学期累积下来有厚厚的几大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李老师注重教学改革,经常采用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要求严格是李育民教授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指导学生撰写学年和毕业论文时,他自始至终从严把关。要求他们开始大量阅读前人的论文,掌握研究动态,确定写作思路,然后广泛搜集资料,以“史”带“论”。他经常教育学生说,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的科学,历史研究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史实为依据,不能空发议论。文章写好之后,又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有的甚至四至五稿。并不断鼓励学生狠下功夫,打好写作基础,培养独立研究能力。

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之外,李育民教授还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课堂上,他经常用近代历史的各种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勉励他们奋发向上,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在院党校给学生上党课,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从社会发展规律等角度,启发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树立远大理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答疑惑问题。课外,热心指导学生,经常参加学生活动,只要有时间,从不推托学生的邀请。学生社团“春秋学社”成立时,李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倾注了不少心血,并应邀担任指导老师,2002年被校团委评为“优秀社团指导老师”。除外,李老师还指导学生读书,作各种形式的讲座,并利用种种机会请校外专家给学生作学术报告,不断补充他们的学术养分。

自1994年以来,李育民教授指导、培养了4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经常以林增平先生的学问道德,引导研究生在为人治学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所带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均发表论文,多者发表10余篇,突出者在《政治学研究》、《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国家级A类刊物发表论文。多人获有“林增平史学奖”、“杨树达奖”、“科研奖”、“学习奖”等各种奖项。已毕业的博士中3人在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硕士中4人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2人所撰毕业论文评为省优秀硕士论文。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李育民教授努力从事科学研究,成绩显著。除独立完成“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近代中国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外,还承担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课题“《清季外交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湖南对外关系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近代湖湘政治家群体研究”、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项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参加“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中华百年史话”两项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先后出版了《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中外不平等条约史话》、《清通鉴·嘉庆朝卷》等学术著作6部;在《文史》、《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特权》、《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论孙中山的权能区分》等论文60余篇。

历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在研究中,李育民教授注重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就使得他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质量,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论著多被《中国历史学年鉴》、《新华文摘》、《近代史研究》、《法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宏观国际法史》、《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等书刊介绍、转载,多次论文获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应邀赴日本东京参加学术讨论会。尤其是,李老师在国内首先开始条约制度研究,在中外关系史研究方面拓展了新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一书,专家鉴定和有关书评认为,“立意新颖,具有开拓意义”,“填补学术空白”,“是近年出版有关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相当出色的一部”,等等。他先后获省、校、学会科研奖共10余项,近年获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省历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清通鉴》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一等奖,《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一文及本人评为中国社科院《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卷优秀论文暨年度人物。2003年评为校科研标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育民教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思想政治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敬业爱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和历史学专业。担任系、院负责工作之后,积极投入,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勤勉踏实,不计个人得失。在教学、科研、行政三重压力下,李老师白天在院里繁忙,夜里静坐下来搞科研,没有节假日,没有娱乐放松之时,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的在工作着。他在学院倡导“崇尚学术、笃实求真,自强不息、宽厚兼容”的科学态度和人格精神,正直廉洁,团结同志,关心老师,待人以诚。狠抓学科、专业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省、国家重点学科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均获得成功。连续被评为1996年度、1997—1998年度、2001—2003年度校优秀党员。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李育民教授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而且还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组织发动全体老师积极投入教改,取得良好的效果。他先后主持“历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历史学基地实施素质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高等院校历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校教改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获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项目,并通过验收。发表《历史学专业素质教育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历史学基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教改论文。经过他和全体老师的努力,历史学基地建设,成绩尤为显著。96级、99级、01级基地班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在他们中,涌现了“全国三好学生”、“湖南省三好学生标兵”、“国家级特困大学生”、“女生之星”;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史学新秀奖”等各种奖项;毕业生每年均被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大、华东师大等著名高校接受为免试硕士研究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老师先后三次获校教学优秀奖,2001年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李老师宽厚待人,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万事万物。李老师说:“每个人在历史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应该宽容地去看待人生和社会。”他认为,历史学具有的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学科特色,可以培育人们开阔的心胸。正是长年的熏陶,李老师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对名利淡然处之,养成了与人为善、宽容厚道的秉性。他经常教育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坦然对待工作和生活,即使是面临诸多的压力和不如意,也要以笑带过,重树信心和希望。

大学是阐发学术的殿堂,求真是学术的精髓,李育民教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对学业的不懈追求、对人世的宽容态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忠诚事业,业则旺;笃诚治学,学则成;至诚从教,教则深”。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大家,用执着的热情不断燃起学子们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