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青年教工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争先创优 > 十佳青年教工 > 正文

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十佳青年教工”邓颖玲事迹简介

发布人:日期:2016-10-24 10:20:25浏览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麓山俊秀,湘水长流,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这是一块文化生长的沃土。千年书院虽已成古迹,但它的遗风却至今还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谨守师道,传道授业,在麓山脚下、湘水之畔辛勤耕耘,他们不为功利,不求闻达,默默地奋斗在窄窄的三尺讲台上,坚守着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书写着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用自己的青春和勤劳换来满园的桃李芬芳,邓颖玲老师就是其中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老师——心中的明灯

教师是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的职业,也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当初选择这个职业,对邓颖玲影响最大的,便是她最难忘最感激的两位老师。

其中一位是她大学时期的文佩玲老师。大学里老师跟学生见面的机会几乎就只有上课的时候,许多老师甚至在学生毕业的时候还不认识学生记不清学生的名字。邓颖玲在湘潭大学读本科的时候,是一个很安静很内向的女生,她害羞得连跟老师请教问题都不敢,她以为这样的学生肯定从来都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她可是她没有想到,在她准备考研的时候,文老师居然把她叫到家里,主动帮她补习她的一些落后的课程。这位老师不仅记得邓颖玲的名字,而且还对她的功课了如指掌,这让她很感到很吃惊也很感动,当然,更多的是鼓励。就在那位老师的悉心辅导和不断鼓励下,她顺利地考上了湘潭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另一位是引导她走向讲坛的是她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外国语学院现在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周定之老师。这是一个让邓老师从心底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老人。她不仅在工作学术上严谨不苟、深服众望,而且在日常生活也以朴素勤俭,无私助人而成为大家竞相学习仿效的楷模。经常,在外国语学院人来人往的过道上,谁都没有注意到过道里的路灯大白天里还肆无忌惮地亮着的时候,一个个头矮小的老人会吃力地踮起脚尖,“啪”的一下把灯关掉,然后迈着从容的步子轻轻离去。后来,在外国语学院的每一个办公室门口,便贴上了“人走灯灭,人离电断”之类的温馨提示。这是周老师在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要养成从小事做起的好习惯。周老师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是资助山区孩子却从不吝惜。她每年都会去邮局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邮寄到遥远的贫困山区,送给那些想读书却没有书读的孩子们。这些事情,给邓颖玲老师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做人,不仅仅要在讲台上教学生怎么做人,更应该在生活中以身作则。

这两位老师就好像她前进路上的两盏明灯。一盏,教会她时刻记住她是一个老师,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要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学生,另一盏,则提醒她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每一个人。哪个学生有困难,哪里就有邓老师的身影。“困难不是问题,只要邓老师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你们没有书读!”这是邓颖玲经常对那些贫困生们说的话,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先后为学生垫付学费5000多元。

学生——快乐的分享

邓颖玲老师说,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她最快乐的时候。学生是懂得感恩的,你对他的一点点关心和帮助,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当然,她关心帮助那些学生,并不是要他们记住她报答她,而是她觉得作为一个老师,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心学生,是她的天职,是她应尽的责任。知识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去获得,作为一个老师,教学生学会做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她经常与学生通信,发电子邮件,尽管工作很忙很累,她依然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每一位同学的来信并写回信鼓励他们。

大一是每一个大学生的适应期,也正是这个时候,是很多学生进入高考之后的第二个“高原期”。新生刚进大学,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有很多地方适应不过来,有从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平凡学生的失落和压力,也有突然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无所依靠,面对这些情况,邓颖玲就特别留心新生的心理变化,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他们关心与指导。她记住了每个同学的生日,在生日的当天会在上课前让全班同学一起唱生日歌,还会送一本自己写的书或者论文给他当作礼物。曾经有一位同学进大学后很失落,有一次跟邓老师谈心到十一点多,就在他20岁生日的时候,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告诉他父亲,他的孩子很优秀,很懂事,那个孩子受到了很大的鼓励,走上讲台,把从来不敢说出的话告诉了他的老师、父亲和同学们。从此,他便打开了心结,恢复了阳光般的笑容。

邓颖玲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只要是她教过的学生,尽管后来不在她班上了,她还是非常关注他们,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他们是有责任的。曾经有两个她带过的女生,因为考试出现了一些问题,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她知道后,主动找到那两个女生,跟她们分析其中的利弊,鼓励她们摆脱心里的阴影,继续努力,终于解决了困难。

05级的很多新生外语基础不牢,发音不准,邓老师经常早上7点多赶到教室给他们指导。邓老师由于常年工作科研,吃不好睡不好,患了严重的低血糖和胃病,为了早点赶到学校辅导学生,她经常连早餐都来不及吃,后来几次同学们在她来之前就给她买好了早餐,这让她很是感动,从此她再也不敢不吃早餐了就跑去学校了,因为她舍不得让学生们为她花钱。有一次她晚上做论文到很晚才休息,第二天清早便跑去上课,突然胃里一阵抽搐,她只得用手使劲摁着胃部继续上课。下课后,就有同学递了张纸条给她,上面写着:“老师,请您在把我们的英语教好的同时也把您自己照顾好。”邓老师看了之后,非常欣慰,她从心里觉得,这些孩子真可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邓颖玲的辛勤耕耘终于也有了回报。她的办公桌上,时常摆放着学生送给她的鲜花和祝福卡片。邓老师的抽屉里,放着很多学生写给她的信,有的字迹清秀有的字迹还带着几分稚气。这些都是她的宝贝,每次拿出来读,她都会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因为拥有学生的信任,比任何报酬都更使人感到温暖。05级新生李慧在寒假给老师的信中说:“您孜孜不倦地教诲我们,就如守护玫瑰园的天使,您的平易近人,让我在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不再胆怯,您的微笑,常挂嘴边,很美,我有时会偷看您的笑脸而走神,想您的孩子真幸福,您在我眼里虽不是《罗马假日》的公主,可您有她一样的高度。”

教学——最大的乐趣

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每一个老师的基本职责,而邓颖玲却首先把它当作自己最大的乐趣。她担任精读、文学、听力等本科生主干课和英美文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周学时12—18节,年均授课400学时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的教学量,邓老师却从来不拈轻怕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一直是邓老师的教学理念。她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把学生分成几个类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她便进行个别辅导,中等的学生就鼓励他们打牢基础,为考研究生作好准备,基础较好的学生便开给他们一些书目,介绍他们读一些外文原著,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她很重视学生的文学功底,经常留心书店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自己花钱买了很多名著,成立班级图书馆,让大家轮流阅读,她在课前安排了时间,让大家把自己阅读的书籍用英语介绍给大家,让一个人的阅读变成全班三十三个人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位同学在给邓颖玲的信中说:“我们现在整个寝室的同学都在阅读邓老师给我们的书,不管早晨和中午,教室或宿舍,都是AABB读外语的同学,周末的时候,大家也惦记着阅读,都忽略了玩耍忽略了夜间的‘卧谈会’,我们寝室还获得了‘读书狂’寝室的美称。”

邓颖玲以其独特而生动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广大同学的认可。她的课,可以说是符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听新闻时高度紧张,她要求学生复述每则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大家培养迅速的反映能力,养成做事时高度精力集中的好习惯,稍后的放松时光里,她不仅安排了学校统一的听力教材,还组织大家观看《走遍美国》、《看中学》等具有真实语言环境的录像,并及时为大家讲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增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她在教学中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先后获得外语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三等奖等荣誉,她所讲授的课深受学生好评,在2002年底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评估中获得了45.06分的高分,名列全院之首。

邓颖玲老师批改作业十分认真,虽然她每次带的班级多、学生多,但她对自己的要求却从不放松。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每个单词,每个细节她都仔细看过,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她要求他们修改过后再拿给她看,让大家在平常的点点滴滴取得进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英语四级是一道很难过的槛,对于外国语学院英语系94级的同学来说,96年是他们感受压力最大的年份,近年来,该院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中成绩不尽如人意,谁也没有想到,邓老师负责的94级学生却以99.2%的好成绩雄居当年全国参考师范类院校榜首,比全国参考高校和师范类院校的平均通过率分别高出36.7和48.7个百分点。能够打如此漂亮的一战,邓颖玲老师功不可没,大家也对她的努力和付出深感感激和敬佩。当时,与邓老师教一个年级的老师都病倒请了假,邓老师自己也生着病。但她依然坚持带班上课。有一天晚上她工作到凌晨一点,白天又坚持上课,终因劳累过度晕倒在讲台上,但第二天她口袋里装着假条又走上了讲台。99级省级三好学生郑娜同学说:“邓老师对工作火一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学子们,从她身上,我们感受到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家庭、科研、行管——一个都不能少

家庭,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家庭无疑是很重要的。除了是一位好老师,邓颖玲还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邓老师出生在一个厂矿工人的家庭,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家庭的贫困让她很早就成为一个懂事的乖孩子,她从不要求家里买新衣服给她,而是自己把节省下来的钱拿给哥哥和妹妹买一些营养品。成家后,她把母亲年老而且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外婆接到身边照顾,她知道哥哥和妹妹条件有限,便一个人承担了赡养母亲和外婆的一切费用。她的孩子活泼可爱,她的爱人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夫妻的感情极其融洽。唯一遗憾的,是她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多享受一下女儿的孝敬,便与世长辞了。邓颖玲说,父亲的离去,是她今生最大的遗憾和心痛。那年暑假,她负责高考英语评卷工作,正在这时,家里传来了父亲癌症晚期住院的消息,邓颖玲心如刀割,她多想立刻回到父亲身边照顾老人陪伴老人,可是面对这些关系到千万考生命运的试卷,她狠了狠心,没有请假,尽管她的心里时刻惦念着父亲,可白天她仍然坚守在阅卷场地,只是下了班之后,便匆匆地打车赶回醴陵服侍父亲。她的父亲,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老党员,不但没有责怪女儿,还吩咐家人,不要打扰她工作。直到高考阅卷的第五天,家人通知她父亲已经去世,她才请了假回去,结果连父亲最后一面也没见上。每次说起父亲,邓颖玲的眼睛就会湿润,父亲,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痛。

科研是一项很艰涩辛苦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科研需要占据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邓颖玲却始终没有放弃这条艰涩之路。她认为,科研和教学是相长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修养,不断钻研。她白天要上课,回家后还要做家务,辅导女儿做功课,所以她不得不等到晚上十点女儿睡着后才开始写自己的论文,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去给学生上课。这条道路虽然艰辛,她却从未退缩,因为她在艰苦中看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她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和其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诺斯托罗莫》的空间解读”被2004年博士生学术论坛评为优秀论文,2003年课题《艾米莉勃朗特研究》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资助,并已结题,2004年8月主编并出版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英美小说选读》,2005年出版了专著《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并于同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毕业生。

如果没有了解,很少人能够想象得到,这位四十刚出头,气质文静的女性会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邓颖玲担任副院长一职,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中”。当时,原来的教学副院长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工作,当时又是学院迎接国家教育部专业评估的关键时期,而她自己也在准备博士毕业的论文。当时的她很犹豫,因为她不想放弃学业,而教学院长的工作又十分繁忙,她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面对学校、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与信任,她郑重地向大家承诺:“我会对得起老师们的支持和信任,我愿意为本院的工作付出全部的努力。”

为了使学院顺利迎接评估,那个暑假,邓老师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学院的迎评工作中。本来和女儿及长久未见的丈夫商量好的旅游计划也只好取消,小小的女儿委屈了,悄悄地躲在房间里落泪,心疼她的丈夫也只有在她身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于是,她白天里为学院的工作东奔西跑,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准备着她的毕业论文。她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两点,结果整整有一个星期,她的嗓子几乎讲不出话来。皇天不负有心人。2004年,外国语学院在国家教育部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2006年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整体评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次评估,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位有功之臣。更让她欣喜的是,她的论文也顺利通过,她终于如期拿到博士学位证书。

生命——不懈的追求

邓颖玲说,其实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而她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为人诚恳,做事认真。她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她的学生工作,为她的学校工作,为她的国家工作。面对她所获得的一切荣誉,她显得很坦然,因为她知道,她始终是这片土地上一个默默的耕耘者,生命中更重要的,是那些探索的过程和脚下的点点滴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圣贤的名言应该是邓颖玲对自己生命的最好诠释。